袁尚告退前,袁绍问道,“府里那些带莲纹的器具,都是你让撤的?”有一套镶翠玉莲盏,他还挺喜欢。袁尚僵了僵,硬着头皮道,“是。”袁绍笑着拍拍他的肩,“我儿不必多心。白莲,原是品性高洁的好物,为文人雅士所爱。”虽然没人敢在他面前提及白莲,但他能预料到,“袁白莲”这三个字,早成了很多闲人茶余饭后的谈资。就在这一瞬,大约都有许多人嘲笑他。防民之口甚于防川,堵是堵不住的。既然如此,那就变堵为疏,将恶名传成美名。十万斛大米,还买不来好名声么?白莲,多好的名号!他还要写信给张祯,光明正大地谢她赠名。袁尚:“......阿爹英明!”如果他是阿爹,估计会派人刺杀张祯。次日,袁绍主动告诉蔡邕,愿以米十万斛,以谢朝廷。蔡邕镇定地表扬了他。其实心里很是震惊。当神悦说要索米十万斛的时候,他感觉匪夷所思,担心逼反袁绍。神悦却信心满满,给他派了一名文士,说让他等着就好。如何索米,自有文士去开口。没想到真成了!白得稻米十万斛!对了,听说袁术那里还有十五万斛?——神悦还种什么田,四处打秋风,就能挣回足够的米粮!第117章 三个锦囊朱儁、张辽那边,虽有些小波折,总体来说进展也还算顺利。袁术一开始当然是抗拒的。南阳没有遭受攻击,因而张辽等人不像高顺,对袁家有大恩。使者若不是名声在外的朱儁,又有众多名士相随,袁术都未必让他们进城。但就算让他们进了城,他也不打算露面。派儿子袁曜前去敷衍,自己托病,避而不见。 背地里把朝廷骂了个狗血淋头,吕布在他口中是奸贼,张祯在他口中是妖道,朱儁、张辽等就是鹰犬走狗。他最宠爱的姬妾在他面前提及一个“茶”字,当晚就失了宠,被送到乡下庄子自生自灭。朱儁打仗有一手,面对这种状况却有点束手无策。于是他打开了青色锦囊。离京前,张祯给他三个锦囊,说事若不谐,不妨打开来看看。他虽觉得张祯故弄玄虚,也还是妥善收好。张祯还告诉他顺序不能乱。第一个是青色、第二个是红色、第三个是蓝色。里面是一封信。朱儁看完,将信将疑地叫来张辽,让他也看了信,如此这般,这般如此,命军士去布置。第二日,城里最热闹的大街上,搭起了高台。张辽手下嗓门最大、最会说话的几名军士,在台上拿着个小喇叭,活灵活现地描述那日金华殿中的情形。“走过路过的爷奶婶娘们,且住住脚,来帮朝廷评个理!”“陛下金口玉言,说浮云道长是祥瑞,那李漠却非说她是妖孽!”“李漠他不忠不孝,袁公知乎?”......毫不夸张的说,当日他们造成了街道的堵塞。来来往往的百姓从未见过这种“艺术形式”,看得津津有味,奔走相告。几乎半城人都跑来看新鲜。袁术知道后,气得暴跳如雷,立即派人来拆台。然而张辽手下将士也不是吃素的,虽然袁术只许一千兵卒进城,另外两千驻扎在城外,但这一千也不好惹。护卫在高台四周,铠甲鲜明,装备精良,刀枪闪着寒光,而且个个膀大腰圆。若不撕破脸皮正式开战,仅凭小范围内的摩擦,袁术派来的兵卒就没有办法突破他们的防御圈。可如果袁术敢撕破脸皮,又怎会让朝廷使者进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呢?他甚至不会派人进京朝贺。不过他也有对策。拆不了台,就驱赶围观的百姓。百姓可不敢跟兵丁对着干,到得傍晚,周围空空如也,一个听众也无。袁术也放了心,以为他们这下消停了。谁知次日,张辽将台子设在了离城十里处。 三乡四村的父老们,只要有空闲,都赶来看热闹。这一次,袁术无法再赶人。因为张辽带来的骑兵都上了马。更让他恼怒的是,有些百姓竟然跟台上宣讲的军士一唱一合,阴阳怪气地讽刺他。听口音,根本不是南阳郡人。有些是江夏口音,有些是南郡口音。只一夜功夫,也不知他们是怎么跑过来的。不用说,这肯定是刘表的安排!——哼,老匹夫落井下石,跪舔朝廷!朱儁、张辽也听出有些百姓不像普通人,相视一叹,暗赞张祯神机妙算。她在信中说,只要台子搭起来,就会有人帮着他们向袁术施压。不用管是谁派来的,反正总有人。果真如此。袁术坚持了两天,还是没坚持住,只得亲自来请朱儁和张辽。两人便也拆了台子,收了士卒,跟他回府。但他们没想到,袁术竟会如此不要脸。说自己病体未愈,无法接受使者的责问,等病好了再议。